澳门太阳游戏城app(股份)有限公司-Standard Edition

头版文章:我国钢铁行业典型下行历程分析与应对探讨
2022-10-31

图片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最大规模的钢铁工业体系,主体工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发展能力和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均显著提升,但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经历了多次不同程度的下行历程。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钢材价格逐步市场化以来,钢铁行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五次典型的下行历程,成因与应对措施各有侧重,但都经受住考验,并有一定程度提升。笔者就五次典型的下行历程成因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正处于第六次下行周期的钢铁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五次典型下行成因与应对分析

(一)第一次下行(1993年7月-2001年12月):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价格秩序重构、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不规范竞争,叠加亚洲金融危机和进口冲击,钢材价格持续下跌。

90年代初,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甚至出现过热,1993年经济过热达到高峰,超过60%的投资增速仍然跟不上需求增长,行业保持高盈利态势,全年利润总额高达290亿元,掀起地方和民营资本投资钢铁热潮。同年,钢材价格“双轨制”终结开启了市场定价模式,原燃料和钢材价格暴涨暴跌,国家开始加强宏观调控。
1994年随着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同时冶金工业部决定钢铁发展由规模扩张向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和投资增速逐步降温,钢材需求增长放缓,价格回落趋稳,行业效益小幅下滑,全年利润264亿元。但前期快速增加的钢铁投资逐步释放,其中不乏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钢铁市场呈现需求降温但产量继续增长的局面,供大于求矛盾逐渐显现,钢铁行业由钢材数量短缺逐步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发展,竞争加剧,价格下行,行业效益持续下滑,1997年行业利润仅23亿元。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钢材需求锐减,价格走低,日韩低价出口钢材冲击国际市场,进一步加剧我国钢材价格下行趋势,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全行业处于亏损边缘,全年行业利润仅9亿元,1999年行业陷入亏损。
我国采取扩大内需以及适当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举措,积极有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初,国家冶金工业局遵照国务院和国家经贸委的部署,做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冶金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决定。但是,在钢铁行业大规模现代化升级以及民营企业蓬勃兴起的背景下,结构优化效果显著而总量控制影响有限,产量继续保持增长。2000年,随着国民经济重新走上快速增长轨道,钢材需求旺盛推动价格回升,2001年下半年受“911事件”和入世后进口增长冲击影响,钢材价格再次较大幅度下跌,综合价格指数降至2001年末的75.03,但行业已经开始盈利并逐步上行。
在此期间,我国钢铁行业现代化升级、自主创新和管理提升加速,以宝钢为代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推动企业运行实现精干高效发展;以连铸为中心的六项关键共性技术相继开发并在全行业推广应用;以全国深入学习邯钢为代表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力度加大,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一批集体所有制钢铁企业转制,钢铁企业主辅分离、减人增效步伐加快,生产效率提升。
(二)第二次下行(2005年4月-2006年1月):钢铁投资过热导致低水平产能快速扩张,国内钢材需求增速不同步,钢材价格大幅下降。
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钢材一度供不应求,钢材价格大幅攀升(平均上涨20%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钢铁行业出现了1994年以来的首次全行业盈利。丰厚的利润与回报吸引社会各方资本纷纷进入钢铁行业,再次兴起钢铁投资热潮,2002-2004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5%、125%和34.3%,产能迅速增加。然而,同期高速增长的钢材需求仍显不足,供求失衡风险快速累积,并于2005年暴发。中钢协首次表示,钢铁生产的总体产能已经由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转向产能过剩,产能增长过快与需求增速不足的矛盾成为当时钢材价格大幅下滑的关键因素,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2005年4月的139.14下降到2006年1月的93.34,降幅达32.9%。2005年行业仍保持盈利,全年实现利润1274亿元。
2006年,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内需充足外需旺盛。同时,国家相继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等文件,对缓解前期累积的供需矛盾起到积极作用,同期铁矿石长协价上涨,成本上升和需求增长共同推动钢材价格上涨。全行业实现利润1699.5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三)第三次下行(2008年8月-12月):国际金融危机引发需求不振,触发供需失衡,叠加成本支撑下移,钢材价格下行。
2006-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超预期,钢铁行业效益大幅提升,产能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全球GDP增速下降至2.07%,我国GDP也下降至9.65%。内需回落外需疲软,钢材需求大幅下降,触发了本轮供需失衡。同期,铁矿石价格暴涨暴跌,年初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60%-80%,引发钢材价格上涨预期,企业盲目进口高价铁矿石,导致成本高企、资金紧张等问题。后期因进口铁矿石量远超实际需求,港口铁矿石库存高企,铁矿石现货价格与长协价严重倒挂,钢材价格失去成本支撑迅速下跌。此外,企业为应对下行压力竞相压价,加剧市场波动,全行业开始亏损,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7月的最高点162.26下降到12月末的103.30,下降幅度达36.34%。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国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效拉动了国内用钢需求。2009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包含钢铁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动各行业逐步走出低谷。其中《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产业集中度,规范行业流通秩序等应对措施。
在此期间,国内钢铁行业企业在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鞍钢营口鲅鱼圈钢铁基地一期工程、京唐曹妃甸钢铁基地一期工程、邯钢邯宝钢铁基地相继建成;宝钢重组韶钢、广钢组建广东钢铁集团,武钢重组柳钢组建广西钢铁集团,唐钢、邯钢联合重组河北钢铁集团,济钢、莱钢联合重组山东钢铁集团。此外,钢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降本增效、新产品开发等系列攻关,提升产品质量、种类和降低生产成本。
(四)第四次下行(2011年9月-2015年12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竞争加剧,市场运行陷入低迷,钢材价格持续大幅下跌。
尽管在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驱动下,我国钢铁工业与经济保持同步恢复,2009年实现反转,全年钢铁行业实现利润554亿元(中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下同),利润率2.43%。但前期过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推动多行业产能加速扩张,明显高于同期需求增速。“十二五”时期,国外市场持续保持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众多行业面临供过于求的困境,而钢铁行业尤为凸显,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企业大面积亏损。产能尤其是低效产能过剩、需求收缩、竞争加剧、原燃料价格下跌等是导致当时钢材价格大幅下跌的主要因素,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2011年2月的最高点136.31波动下行至2015年12月的最低点54.48,降幅高达60.03%,当年全行业亏损,亏损额847亿元。
2013年、2015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对钢铁、电解铝、船舶行业违规项目清理意见的通知》相继发布,行业进一步开展淘汰落后、打击违法违规钢铁产能等工作,并积极推动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城市钢厂搬迁、转型升级等调整工作,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规范行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随着钢铁工业发展趋缓,企业扩大产能意愿明显减弱,更多企业积极开展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市场形势倒逼部分竞争力弱的企业逐步退出。面对低迷的市场需求和不断下行的钢材价格,钢铁行业逐步取得产能过剩共识,开始进入由规模增长转向品种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2016年,为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正式拉开了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序幕,为“十三五”行业企业实现脱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第五次下行(2018年11月-2020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经济下行,出口回落,叠加新冠疫情突发,钢材价格震荡下跌。
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工作,通过三年时间完成压减过剩产能1.5亿吨以上,全面出清“地条钢”1.4亿吨。钢铁行业2016年当年实现扭亏,2017年利润大幅增长至1906亿元,利润率上升至5.47%。伴随着设备升级、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钢铁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并推动钢铁产量继续增长,供给过剩压力不断累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钢材出口持续下降,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钢材消费增速减慢,11月份进入需求淡季叠加环保限产力度减弱,钢材价格开始回落,但仍保持7.2%的销售利润率,全年实现利润2851亿元。2019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红利逐渐退出,经济增速趋缓导致需求减弱,钢材价格进一步下行。同时铁矿石、废钢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却普遍上涨,成本压力上升,行业效益持续下滑,利润率大幅下滑至4.57%,全年实现利润1890亿元。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需求萎缩,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行,钢材价格指数降至2020年4月的低点96.62,与2018年8月的高点122.98相比降幅达21.43%,但行业仍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全年钢铁行业实现利润2074亿元。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一揽子稳经济政策逐步发力,内需稳步回升,叠加国际上供需错配形成的旺盛出口需求,2020年4月我国钢铁行业运行实现V型反转,并于2021年再次刷新行业效益历史新高,全年实现利润3524亿元,利润率回升至5.08%。
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钢铁行业历次典型下行历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每一次下行都是钢铁供需失衡的体现。一个周期内大都要经历需求增长加速、价格和利润率上升、产能快速扩张并超过需求增速,供需矛盾不断累积并导致失衡,行业开始下行。可见,供给和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且基本都是在行业上行期间加速累积,在下行期间集中显现。
每一次下行都有铁矿石、煤焦等原燃料成本波动的严重影响。一个周期内,前期钢材市场预期良好,原燃料价格不断上涨,并进一步助推钢材成本和价格双升, 后期市场供需失衡,钢材价格下行,呈现出高成本、低利润的行业运行态势。
每一次下行行业深层次矛盾都会显现,并加重下行影响。深层次矛盾主要有产业集中度低、话语权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及违规建设等,这些矛盾在行业上行期往往不被重视,不断累积并持续影响行业发展,成为下一次行业下行的隐患。
每一次下行行业发展都会受到冲击,同时也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期间,政府、行业企业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如布局调整、技术创新、管理优化、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产业链延伸等,钢铁产业竞争力也因此不断增强并为下一次上行提供动能。


图片


二、我国钢铁行业已进入第六次下行周期

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提振本土经济,但也给后续通胀危机埋下隐患。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外通胀危机不断累积、能源供需缺口逐渐增大,导致包括钢材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

2021年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同样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当年行业利润达3524亿元(钢协会员企业利润),创历史新高,但12月全行业亏损;钢材八大品种平均价格从1月份的4870元/吨大幅上涨至5月份的6139元/吨 (其中5月第二周高达6744元/吨),后又在12月降至5235元/吨。11月份,受疫情、能耗双控特别是地产“暴雷”影响,钢材需求锐减,价格也从10月份的6065元/吨快速降至5422元/吨,由此开启本轮下行通道。

之所以认为行业进入了下行通道或下行周期,主要原因是占钢材消费比重近35%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很难再维持近年来建筑钢材消费水平,更难提供消费增量,除非有重大调整(如快速大规模推行钢结构建筑),钢材消费量、价格和效益的较大幅度增长短期内已经不具备支撑条件。

2022年以来,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主要发达经济体掀起加息潮对抗通胀,全球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钢材需求明显萎缩,但原燃料采购成本较长时间处于高位,特别是焦炭已经成为又一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钢铁市场呈现供给减量、需求收缩、成本上涨、利润下滑等特征,钢材价格持续下行。总体看,今年钢铁行业已经度过最艰难的7月份,8月份实现小幅抬头,9月份进一步回升,全年将保持盈利,但下行趋势没有改变。考虑到疫情、地缘政治、置换产能逐步落地等因素,明年如无重大利好,钢铁行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三、应对策略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关键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全球性的,但也蕴含着无限发展机遇,是中国钢铁工业引领全球必须要攻克的难关,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勠力同心,共同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政府层面

一是继续实施产能产量双控,积极探索调控新方式。如畅通产能指标、产量指标、能耗指标等要素流动通道,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支撑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引导底单外产能、统计外产量合规化或有序退出;适时引入合理产能利用率指标,从产量端缓解批建不符等建设端监管困境等。

二是进一步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包括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及产业链重组,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促进产业链耦合发展,促进优质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发挥更大的重组整合协同效应。

三是加强原燃料保供稳价力度,如进一步加强国产铁矿石和废钢资源保障,适度放开焦煤企业限产管理。

四是鼓励高端产品出口充分发挥中国钢铁产品竞争力优势,稳定并提升高端产品全球市场份额。

五是优化钢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链绿色协同发展。如大规模推行钢结构建筑,经初步测算,若考虑80%新增公路桥梁和70%房屋采用钢结构,年用钢增量将达到亿吨量级(基于2021年数据测算)。

(二)行业层面

一是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动下游行业广泛引用钢铁行业相关标准,畅通钢铁应用通道。

二是加快推动钢铁材料替代,如钢制公共设施、家具、餐具等,也包括钢结构建筑。

三是组织协调产业链各方,加强钢铁材料基础和应用研究,促进关键共性技术、新材料研发、高端装备等实现重大突破。

四是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钢行业能效提升、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重点工作。

(三)企业层面

一是以极致能效为主线,开展技术创新、产线升级、管理优化等相关工作,实现节能降碳协同发展。

二是充分把握下行期的发展机遇强身健体。不同于上行期企业要积极生产和固本培元,下行期侧重于降本增效、技改升级、兼并重组等,如2015年建龙集团成功整合500万吨规模的山西海鑫钢铁集团。

三是以拓展生存空间为导向,及时谋划转型突破提升。如传统建筑用钢(钢筋和线材)需求下降,相关企业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四是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管控能力和产品质量,逐步建立卓越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五是坚持“三定三不要”1原则,积极应对,在市场冲击中获得新的成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十四五”我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但下行深度和周期长度都不会超过“十二五”时期。经过“十三五”以来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竞争力和抗压、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应对行业下行的经验更为丰富,资金储备更为充足,为行业化危为机、走出困境赢得抓手,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全行业应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注1:“三定三不要”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基于当前市场形势,向行业推荐的经营原则:即以销定产,不要把现金变成库存;以效定产,不要产生经营性“失血”;以现定销,不要把现金变成应收款。

图片